周克希:译者的心血不是投进水的石子
第五届文学奖年度致敬
这部致敬奖的特别影片《数学,翻译,逝去的时光》首映在第五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的现场。这也是周克希本人第一次观看这部影片。他上台领奖的时候,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所有人都站起来为他鼓掌。在这样一个热闹又疲惫的世界,在这个没有勇气交付、又没有热情赞美的现实中,大家忽然被这种最简单的力量提醒——我们真正尊重的人,真正钟爱的事,真正信奉的价值,其实从来就是这样。唯有长久的行动,和深沉的交付,是可以真正抵御一切的。
在每一年的单向街书店文学奖中,“致敬奖”是唯一一个不参与任何“角逐”、只是强调“致敬”的奖项。
“奖项”的英文是“award”. 但这个奖项更像是“reward”这个词, 是给致敬对象的一点点“回报”。如果我们有任何评选“标准”的话,那可能只有一个:我们深深认为他们理应得到更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奖项不仅仅是致敬译者周克希,而是他所代表的每一个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这项几乎不可见的事业的人。
纪录片《数学,翻译,逝去的时光》剧照。第五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致敬”奖获得者周克希
周克希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在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任教 28 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周克希一边上课、带研究生、当教研室主任,一边业余翻译了波伏瓦的《成熟的年龄》、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都德的《不朽者》、马尔罗的《王家大道》等法语文学。50 岁的时候,他下定决心辞去华师大的工作,成为全职的法语翻译。
在那之后,周克希又陆续翻译了《包法利夫人》、《小王子》、《三剑客》、《侠盗亚森·罗平》、《幽灵的生活》、《格勒尼埃中短篇小说集》等法国小说。在他翻译精力最旺盛的十年,他翻译了三卷普鲁斯特的《追寻逝去的时光》。
周克希在领奖的时候,哽咽得说不出话来,一个 77 岁的老派知识分子,觉得自己“太失态了”。这几乎是他第一次获得这样的奖项。50 岁改行之后,因为觉得自己“起步晚了”,所以一直处在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中。他没有申请过任何评奖,只为了不把时间浪费在“填写参评表格”之类的事情上。
他发表获奖感言的时候说:
“我没有想到自己会这么失态。但真的是很感动,译者用心血译出的作品,不是投进水里就悄然沉默的石子。有人在关注他们,关心投下他们的人,在浮躁的年代还有什么事情比这更令人感动的”。
译者是一个注定缺憾的职业。
它们倾尽全力追求准确,却永远不可能达到,因为唯有原著才是绝对准确的。不同的语言之间天然有缝隙,译者奋身跃入其中,从黑暗中重新打捞出词语,编制成句子。他们用两种语言,让两种文明交汇,让人类的精神成果再往前推进那么一点点。
每一部著作所需要花费的漫长时间,切割着他们的生命。而他们在交付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准备,放弃与他们的智力水平和时间成本相匹配的报酬。
我们写给周克希的颁奖词是:
“很少人能真正找到自己想要什么
更少人敢于为之放弃
已经献身的事业、已经下定的决心
再漫长的人生也不过是星空中的一瞬
即便你知道如何开始
也不知道该怎样结束
我们致敬他
在字句间体会
自己的热爱和生命的本质
在具体而又无尽的取舍中
获得自由”
袁筱一(左)、马场公彦(右)为周克希(中)颁奖
我们总是在很多莫名其妙的时机下开始一些事,再莫名其妙地坚持,也有过永远只代表着“失败”的“放弃”。可是对于周克希来说,他的每一次放弃,都是因为坚持。
放弃自己的专业和事业(数学),是为了坚持自己的爱好;放弃要在十年内翻译完普鲁斯特《追寻逝去的时间》全译本的承诺,也是因为坚持自己的翻译标准。他不愿意为了实现表面的虚荣,放弃自己真正的信念。
我们总是在称赞着“初心”的可贵,却忘记了“坚持”有更丰富的层次。我们都在混沌中开始,最重要的,是要决定在什么样的时候、以何种方式结束。人的一生不过也是如此。
每一个人的生命,在一部伟大的作品面前,都只是一瞬。即使是作者本人,即使是译者本人。
但真实的行动,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在书写着历史。
作为译者的周克希把普鲁斯特再一次介绍到中文的世界;
这部作为致敬的影片纪录下了周克希谈论普鲁斯特时生动的脸;
作为品牌的“單农”赞助、让影片成为可能。
都说今年经济不景气,各个领域人心惶惶。但真正有所坚信的人,无论景气与否,他的行动并不会有什么不同。我想單农和单向空间所坚信的,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