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mbnail image](https://user-assets.sxlcdn.com/images/1066694/FrbZ06vnz8jO0ryxPVJnvUgw1qaQ.png?imageMogr2/strip/auto-orient/thumbnail/1200x630>/format/png)
![broken image](http://user-assets.sxlcdn.com/images/1066694/FtPPVmOr10vFKc4bvDxbEqiHsWFV.png?imageMogr2/strip/auto-orient/thumbnail/300x300>/quality/100!/format/png)
年度青年作者
过去一年中最具时代气息的年轻写作者和思想者
颜歌(2024)
颜歌写“平乐镇”写了十余载,这个拟态的故乡安放了一位游子的乡愁,更见证了一位作家的成长。作为平乐镇系列终篇的长篇小说《平乐县志》,是颜歌浸淫西方文学多年之后,对“何为中文小说”的一次返归。她化身说书人,借走街串巷的闲言碎语,借俗语判词古体诗,在一幅活色生香的川地世情上,一步步将为家长里短哀怨的两个小家庭推滚至灾祸当头的悲剧。她置身其中,动情于微末之人的迷失与挣扎,又保持着小说家的距离,用怀疑的、无奈的声音保管了一代人的记忆。
周嘉宁(2023)
在新作 《浪的景观》中,周嘉宁更加自如地驾驭着语言、叙事节奏和风格,将她亲历的21世纪最初十年的经验,以虚构的方式再度拣选、编织、展开。这是一个小说家的成熟时刻,经过漫长的准备,她在急速变化的浪潮中找到了自我的位置,创造出一个既真切又异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作家与她的读者,是一种亲密的共同成长的关系。
黎子书 (2022)
《流俗地》是一本人人都能读的书,写一群平凡不过的人和他们凡俗不过的人生。作者用沉稳的观察、细密的编织、平等的理解,拉开一幅世俗生活群像,潜入一群人的心灵深处。文学此时再度化身凡人的梦境,邀请读者在阅读中体会自身,也跨越自身,收获更广泛的共情。黎紫书说,这部小说是为自己的家乡马来西亚
怡保而写,最终却超越了层层边界—— 例如,边缘与主流的区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二元,阶层、性别 种族、地域、国家等抽象的框架和偏见——在华语世界的长河里投下一面彼此望见的镜子,抵达了更多平凡人的心。
刘子超(2021)
刘子超是首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旅行写作得主,六年了,他依然在路上。从欧洲到南亚腹地,再到中亚大陆,在现代人习惯了坐享网络的信息便利之时,他坚持以肉身进入现场,用文学再现旅途。他所见证和书写的人的境遇,刷新了我们观看今日世界的坐标和视域。而那些处在世界的边缘与夹缝中的陌生地名,也因一位中国作家的在场,与我们有了联系。
袁凌(2020)
袁凌的写作道路,从一名记者开始,越走越深入、越沉重、也越艰难。除了他的报道,我们可以读到他的散文、诗歌和小说,但不论以怎样的文体,他的写作对象都没有发生改变——那些被遗忘、被压抑、被放逐的人,通过他的笔重新得到呼吸、立足、诉说。他不断提醒我们,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在人人沉浸在享乐、虚荣和个人情绪的追梦时代里,他写出了悲惨卑贱的真实生活,将另一些人晶薹剔透的幻梦打破,用残酷的现实刺醒那些沉睡或装睡的人。为此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却始终向前。
刘天昭(2019)
在语言和思想的钻研上,青年作家刘天昭做了一次近乎极致的努力,她的《无中生有》交织着个体的心理独白和残酷的自我拷问,从内部彻底检阅我们的生活,这种‘监狱一样’的创作,试图面对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面对却又不能面对、不敢面对的——自我问题。真正承认和澄清这一点并不容易,它需要强大的道德勇气和描述能力。当泛滥的自我意识日益将我们从整体中分割开去,刘天昭讲述了一个清醒、正直、寂寞的‘我’,这是从自我的束缚中获得解脱的途径之一,然后才能重新回到无限的世界里。
双雪涛(2018)
在《飞行家》问世之后,作为小说家的双雪涛再次完成了自我证明,为中国当代小说展示出新的可能性。在围剿现实的寒冷征途中,他在语言、结构、叙事节奏等方面,获得了愈发精巧、成熟的驾驭能力。身为小说家,他锋利地划开了阴谋之下的纯真,躲闪之中的深情,让衰落的城市、渺小的边缘人,双双收复他们失落的自由和梦想、爱与尊严。
李静睿(2017)
李静睿在 2016 年出版了一本名为《微小的命运》的书,讲述了一个三十岁女孩儿的双重生活。李静睿是一位安静的写作者,温柔地经营着语言,勇敢地积蓄着能量。在这个全球化、民族主义等概念滥觞的年代里,李静睿创造着一个理想的自己。
张定浩(2016)
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这句诗几乎成了流行语。而在流行的背后,原作者张定浩鲜少露面,他在书斋中生活,在文学评论和文学创作中寻找窄路,通过作品发言。他和文字的互相锤炼,让我们愿意相信,低调、谦和仍然是我们时代的重要品质,文字中有定力的人,常怀君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