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 评选顾问团
按拼音姓氏排列
陈冠中
作家,文化学者、香港“城市生活文化评论”的先行者。1976年创办香港《号外》杂志并任总编辑及出版人至1998年,曾监制及策划多部香港及美国电影的制作;从1990年代起,穿梭于内地、台湾及香港之间,从事媒体、文化和娱乐产业经营,曾在90年代中任《读书》海外出版人。 著有《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太阳膏的梦》、《总统的故事》、《什么都没有发生》、《半唐番城市笔记》、《香港未完成的实验》、《波西米亚中国》(合著)、《香港三部曲》、《我这一代香港人》、《移动的边界》、《事后:本土文化志》、《城市九章》、《盛世中国2013》。
陈冲
华语影视女演员、电影导演 ,奥斯卡金像奖评委,好莱坞编剧家协会会员,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
1976年,因出演电影《青春》而崭露头角。1980年,凭借电影《小花》获得第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1988年,主演的电影《末代皇帝》获得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9项大奖。1994年,凭借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获得第3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1997年,执导的电影《天浴》入围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第3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最佳导演奖等6项大奖。2007年,凭借电影《意》获得第4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戴锦华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大众传媒、电影与性别研究。曾获北京市社科研究优秀奖,国家级精品课程。曾在亚洲、欧洲、北美、南美、非洲、澳洲数十个个国家和地区讲学和访问,专著10余部。她游弋书海,有着清醒的立场,做电影批评,被人们公认将批评表达得深入而优美,使影评成为一种独立的表意实践;做文化研究,执着地透过世纪末的华丽,探究大众文化背后的隐形政治学,被人们誉为看到了“月亮的背面”;做女性主义研究,在电影与文学的“镜城”中解读着一个个可见与不可见的女性形象。
贾樟柯
华语影视导演 、 编剧、制片人、演员、作家,作为一位杰出的电影天才,他的首部长片《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而且,历来也凭借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荣获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第3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奖,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等诸多荣誉称号。
罗新
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民族史,代表作为《中古北族名号考》。2023年1月,被评为2022名人堂年度人文榜·十大作家。
西川
诗人、散文和随笔作家。西川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2002年成为美国艾奥瓦大学访问学者,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任副院长、图书馆馆长。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西川自80年代起投身于全国性的青年诗歌运动,他和海子、骆一禾被誉为北大三诗人。曾获鲁迅文学奖(2001年)和UNESCO阿齐伯格奖修金(2001年),他的代表作品有《虚构的家谱》、《大意如此》、《西川的诗》等。
许知远
作家、出版人。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单向空间创始人之一,曾任《经济观察报》主笔。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曾出版《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中国纪事》《我要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转折年代》《纳斯达克的一代》《昨日与明日》《思想的历险》《新闻业的怀乡病》《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等。
易立明
1989年毕业于北京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现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舞美设计,美国林肯中心艺术节常任舞美设计,法国巴黎艺术节客座舞美设计,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创作研究部副部长。2003年作为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应邀为美国国家话剧院在美国做舞台设计及学术交流。1989年为已为100多台国内外戏剧演出设计舞台布景或灯光。
止庵
学者、传记随笔作家,周作人、张爱玲研究者,自由撰稿人,代表作有《惜别》《画见》《周作人传》《神拳考》等。2021年,止庵的首部长篇小说《受命》出版。
往届评选顾问
按拼音姓氏排列
北岛
诗人,作家。做过建筑工人、编辑、自由撰稿人。1978年在北京创办文学杂志《今天》,担任主编至今。自1987年起在欧洲和北美居住并任教。获得多种国际文学奖项及荣誉。作品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现与家人定居香港。
毕飞宇
中国当代作家,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陆续发表了《哺乳期的女人》《地球上的王家庄》等小说。 1998年2月,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 2011年3月,以长篇小说《玉米》获英仕曼亚洲文学奖;8月,凭借长篇小说《推拿》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3年10月,出版首部非虚构作品《苏北少年“堂吉诃德”》;12月,获人民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2020年12月,当选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2022年3月,推出《毕飞宇文集》十二卷本。
陈嘉映
哲学家。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1978年5月考上外哲所研究生,198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11月赴美留学,1990年以《论名称》一文获博士学位,其后赴欧洲工作一年,1993年5月回国,重返北大任教。 2002年转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被华东师范大学聘为终身教授、紫江学者。
金宇澄
作家,1988年起任《上海文学》杂志编辑、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编审,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处女作《失去的河流》发表,即被《小说选刊》和《新华文摘》转载。著有长篇小说《繁花》,中短篇小说集《迷夜》,随笔集《洗牌年代》等。2013年凭借《繁花》获得第11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第二届施耐庵文学奖和第一届鲁迅文化奖年度小说奖。2015年8月16日,金宇澄凭借《繁花》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刘震云
作家,编剧。1987年,开始在《人民文学》发表《塔铺》、《一地鸡毛》等小说作品。198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1992年,发表小说《一地鸡毛》。1997年,出版图书《温故流传》。1999年,创作《刘震云精品文集》。200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刘震云》出版。2003年,创作小说《手机》。2007年,发表小说《我叫刘跃进》。2009年,创作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出版。2016年,获得埃及文化最高荣誉奖。2018年4月13日,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法兰西共和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以表彰其作品在法文世界产生的影响。
苏童
作家。1985年,发表小说《1934年的逃亡》。1988年,发表小说《妻妾成群》。2013年,出版长篇小说《黄雀记》。2015年8月16日,凭借长篇小说《黄雀记》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2016年12月,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18年,出版《好好读书:名家给年轻人的读书课》 。2019年,长篇小说《黄雀记》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向京
雕塑艺术家。她是个带有女性视角和女性意识的艺术家,她作品里透露出的不安感,是对于现代性下人性的迷雾和对于生存本身的不断确认——“内在性”是她所企图挖掘的生存真相。问题先行是向京的工作方法,但她在业已被边缘化的写实雕塑语言里,在个人化塑造、雕塑着色、玻璃钢材料的使用这些语言建构上,都做出非常独特而影响深远的当代性实验,开创出一种“外在看来是具象的现实主义,实则深度探讨人性内在的精神价值”的作品面貌,在当代艺术景观里构成一种独树一帜的风格。在谈及“当代性与传统媒介”、“女性身份与普遍人性”、“观看与被看”、“内在欲望”、“具象艺术的抽象化”等学术命题时,向京及其创作是个不可回避的个案。
阎连科
作家。1978年应征入伍,1985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78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日光流年》、《坚硬如水》等7部;小说集《年月日》、《耙耧天歌》等10余部;另有《阎连科文集》5卷。曾先后获第一、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和其他全国、全军性文学奖20余次。其作品被评为多种语言,是中国当代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
叶锦添
服装设计师、视觉艺术家。1986年,担任电影《英雄本色》的执行美术。1987年12月5日,参与美术设计的爱情电影《胭脂扣》上映。1990年12月1日,担任美术设计的剧情片《阿婴》上映。1993年,担任了舞台剧《楼兰女》的服装设计。2010年1月,出版自传体随笔《神思陌路——叶锦添的创意美学》。2020年10月5日,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导演的舞剧作品《十面埋伏》当日晚在天津大礼堂上演,该剧由杨丽萍担任总编导、艺术总监,特邀叶锦添担任美术和服装设计。2021年6月25日,叶锦添操刀的领奖服在北京发布。
叶兆言
作家。著有中篇小说集《艳歌》《夜泊秦淮》《枣树的故事》,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影》《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太顽固》,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叶兆言散文》《杂花生树》《乡关何处》《叶兆言文集》(七卷)、《叶兆言作品自选集》等。《追月楼》获1987—198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首届江苏文学艺术奖。
余中先
作家。《世界文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研究生班,曾留学法国,在巴黎第四大学(Paris—Sorbonne)获得文学博士学位。长年从事法国文学作品译介工作,翻译介绍了奈瓦尔、克洛代尔、阿波利奈尔、贝克特、克洛德·西蒙、阿兰·罗布-格里耶、昆德拉等人的小说、戏剧作品三十多部。获法国政府授予的文学艺术骑士勋章。2018年8月11日,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
张永和
国际著名设计师。1981年赴美自费留学,先后在美国波尔州立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系分别获得环境设计理学士和建筑硕士学位。他是中国著名建筑师、建筑教育家、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美国注册建筑师。并担任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教授;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2005年9月就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2015年,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招收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博士生。2022年故宫博物院与腾讯联合举办的《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展览,展出新创作的作品《奇镜记》。
章明
电影导演、编剧、监制。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毕业于西南大学美术系(前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1988年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导演专业研究生。1991年以北京电影学院学生身份应邀出席德国慕尼黑国际学生电影节,同年毕业留校任教于导演系。1996年,凭借其执导的电影《巫山云雨》获得第1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奖 。2001年,执导的电影《秘语17小时》入围第1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电影节大奖 。2010年,凭借自编自导的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获得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编剧奖 。章明的电影作品获得了很多国际电影节的重要奖项或国家级荣誉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