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东(2024)
作为比较文学和东亚研究学者的张旭东教授,在《杂文的自觉》一书中向我们阐释了鲁迅先生的三种不同身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如何作为属于同一生态的不同组成部分互相影响和成就的。《杂文的自觉》不仅是一本出色的文学评论,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和近代史研究中的学术突破。张旭东的分析将鲁迅先生的杂文放在了宏观的历史文化图景之中,以此为坐标原点,对“鲁迅文学”和“新文学”这两个重要理论概念进行了系统审视。
年度批评
独立、自由,同时具有思想性与文本价值的批评
许志强(2022)
许志强的文学评论,将文本放置回文化脉络之中,熟稔世界各地的不同思潮,再从中找寻作者的创作意图或价值来源。很少有评论者还像他这样,不惧于迈向艰涩之处,进行智识冒险。但向外的分析对文学而言是不足够的,许志强评论的主人公还是鲜活的人,不仅动用文学理论,也用感受力和想象力去接近每个人的性情、处境,以及人性中不可知的部分。因此,虽然《部分诗学与普通读者》书写彼时彼地的作家、作品,却能让今天的中文读者全然进入其中,看到共通的精神困境,以及个人的突围之法。
刘铮(2021)
在媒体工作多年、也活跃在社交网络上的乔纳森(刘铮),早就是一位鼎鼎大名的读书家。他孜孜不倦地读我们没读过的书,挑编辑也挑不出的错,像一位固执又公正的学究,一心钻研着自己的阅读拓扑学。然而在他的文章里,在他所有言辞的深处,并不只有古人的名字、陌生的知识,真正持久燃烧着的是一种阅读的激情,以及相信这种激情依然能点燃此刻的念头,借用普鲁斯特的话说一一“让我们热爱美,让我们感到它比我们自身还要真实”。
陈以侃(2020)
真正的批评家是世界上最紧张的阅读者,也是最聪明的
自由人。他们不会服膺于某个作者或作品,只服膺于文宇的准则和审美经验的流动。而批评最终塑造的,不是职业也不是方法,而是风度。他反对一种观点和他解释
一种喜好时是同样准确的,他对待别人的语言和对待自己甚至其他一切语言时是同样慎重的,他同时理解创作
中的自鸣得意和筋疲力尽,并在批评不能向前的地方面前保持天真。我们借亨利·詹姆斯的句子来描述批评家和他的中国同行陈以侃:“批评家根本不是一个普通人,如果他是的话,那么请问,他在他邻居的花园里干什么?”
江弱水(2018)
诗歌的创作与评论,始终是文学世界里最难攻克的堡垒。在中文世界里,江弱水是不断向这个领域进击的人之一。《诗的八堂课》是他新近投掷的一把标枪,看似轻描淡写,其实充满雄心,用条分缕析的结构,捕捉诗歌的不同面向,博弈、滋味、声文、肌理、玄思、情色、乡愁、死亡……每一条路径都神秘而切身,稳稳地飞向圆心。
黄荭(2019)
文学在黄荭那里,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存在的。在她的文学批评文本中,少见关于宏大叙事和政治性的批评,而是将文学作为生活经验以及透视生活的视角,回归到人本身,回归到对复杂的日常性的关切之上,以获得更加丰富与厚重的生命体验。当这种体验以一种柏拉图式的言辞来形容,似乎更加接近美与纯粹——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