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编辑
出版界最具国际视野和原创意识的头脑
陈欢欢(2024)
一本书的诞生需要多久,一个编辑能为此坚持多久,我们在2023年出版的《无尽的玩笑》一书中看到了编辑陈欢欢的答案——从确定引进到最终出版,这本书用了整整12年的时间。由于书的篇幅长达1100多页,而且作家在文中用了很多的生僻词和新造词,加上翻译的问题,全书的统稿难度极高,整体编校工作用了整整七年,于2023年最终面世,被戏称“无尽的玩笑终于有了尽头”。而一位编辑用耐心和责任浇灌的做书生涯,超越了这一本大书,更是无尽的。
邹荣 任绪军(2023)
“拜德雅”一词出自古希腊语,大意为“教化”,在邹荣和任绪军的带领下,这个独立的出版品牌,持续为国内读者引荐世界前沿的理论成果,也推出尼采、拉康、福柯、德勒兹等学者的导读系列,在喧哗的众声中,为人文社科出版开辟出一条自己的小路。他们以“农民耕作”式的具体芳动,支撑着高而远的编辑理想,以书为阶梯,把思想世界的潮声,再次引入此地读者的生活。
魏东(2021)
在十六年编辑生涯里,魏东坚持深耕苏俄文学,由他策划、主编的“文学纪念碑”系列丛书,已推出三十余个品种,囊括陀思妥耶夫斯基、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茨维塔耶娃等多位作家的回忆录、日记和书信……这些体量、难度巨大的作品,需要编辑投入超乎寻常的精力,承受难以言说的压力。在传递这些伟大声音的途中,魏东的编辑实践本身也是艰难的创作,为今天的知识界提供了匮乏已久的骨气与定力。
高兴(2020)
自 80 年代至今,我们可能始终低估了译介工作对于中国语言和文学的影响,这也是在号称互联互通的网络时代,我们仍然需要编辑作为信息中介的原因,甚至更加需要他们了。高兴所带领的《世界文学》和“蓝色东欧”就是杂芜的文学市场上始终值得托付的声音。他不仅拥有一张广阔的世界文学的版图,而且总能带来别致和富有风格的发现,他数十年如一日,通过编辑和出版工作与读者和同行分享来自世界的消息,而当此刻的人们陷入普遍的疲意和困境之时,我们会温柔而备受鼓舞地,想到他。
杨全强(2018)
在许多方面,杨全强所主持的“上河卓远”都是一个勇敢的出版品牌——它不仅接续了对批评、理论、先锋文学的持续引进,詹姆斯·伍德、特里·伊格尔顿、戴维·洛奇、德勒兹、福柯都在他们的作者列表里;它还关注到讲座、手册、笔记、自传等文体的重要性,补充了大量遗失散落的思想篇章;它从未停止对于国内原创作家的提携与支持,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我们时代最不容忽视的声音。“上河卓远”出版的图书界面友好,善待读者,对整体的文化状态保持清醒,予以回应,在这个失去方向感的时代里,这是一种强大的激励。
彭伦(2017)
彭伦说:“作为编辑不必要站下聚光灯下,而是希望自己书的作者站在聚光灯下。”他特别向大家介绍了一本名为《天才的编辑》的书。他说这本书是美国图书编辑麦克斯·珀金斯的传记,作为编辑,他是可能是无法超越的:“我作为编辑,也是作为这本书的译者,我希望它可以成为出版界同行都能学习的楷模,所以我特别把这本书带上来。”
张吉人(2019)
作为董秀玉的同行也是后辈,来自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张吉人多年来也一直坚守在编辑工作的第一线。2018 年由他策划的《长乐路》《鱼翅与花椒》等书,分别在养老、城市、女性等问题上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他多年来致力于寻找国内非典型写作者,把他们的作品补充到越来越狭窄的纪实文学市场,带来一种反观中国的他者目光。在今天的环境下,这套书所带来的书写现实、分析现实的精神,有了更加普遍的意义——关注社会问题,开启公共讨论,是文化工作者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