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致敬
文化领域安静的潜流、独特的品格、漂泊的内心
万圣书园(2024)
万圣书园是本土独立书店的开创者。从1993年到2024年,从三义庙到成府街58号、成府路123号、成府路59号,再到成府路28号,它已经坚持了三十年,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学人和读者,守卫着我们的公共生活。
它是一家始终信任学术与思想的书店,以广博、深邃、始终如一的选书标准,构成了一张在中文世界里日益稀有的知识图谱和真正的独立精神。在这里,其他干扰都不能掩盖书本身的意义,而人们得以“通过阅读获得解放”。
文洁若(2023)
14部长篇小说,18部中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八百多万字,她是中国翻译日语文学最多的人。
生于1927年,跨越一个世纪的硝烟与纷乱,她握着自己的纸笔,度过了漫长的岁月,直到今天。
她与中日文学史上许多伟大的名字相关,但她早已不需要他人的名字来证明自己。她的才能与决心,来自于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不论世界如何颠倒,时局怎样改变,一个人都要想办法维持自己,在具体的每一天、每一小时里,维持住自己的学养与道德、天真和尊严。
而她以一己之力所守住的时间,以及在这些时间中写出的每一个字词、做出的每一次努力,终有一天都会超越沿途那些短暂的障碍和困境,outlive them all。
胡旭东(2022)
疫情中的几年,我们不断失去,不断告别,找不到希望和寄托。而诗人胡续冬的离去,是尤为令人心碎的事件,因为过去他常常是那个率先点燃热情、驱散阴霾的人。他爱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学生,也爱具体的动物和植物,他执迷于书中和笔下的词语,也拥抱书斋以外的玩乐和变革。他从语言出发,又超越语言,从生活中学习,又授人以志业。无论是作为老师、译者还是诗人,他对他人的影响和改变都堪称深远。他的意志曾是如此敏说又强健,以至于我们对他的怀念,不全是悲伤的意味,而是和他身上那股广博、跃动的爱融为一体,成为火炬的一部分,在这个动荡加剧的年岁里,继续拉住我们的手,保存爱的能力,去拥抱远方和附近的众人。
林贤治(2021)
“何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在这个反智的时代,仅仅提出这个问题都需要勇气,这却是作为作家、诗人、学者、编辑的林贤治毕生都在践行的事。他始终为农民写作,为先锋的作者出版,他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理解鲁迅,用几乎刺耳的批判,重拾作为知识分子的道德。他在苦难中,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关于自由的乌托邦。他是站在未来看现在的人,正如他自己所写:“知识分手是人类精神的特灯者。只要他们不让手中的火把熄灭,人们就不会害怕黑暗。”他提醒我行,在绝望的虚交中,是希望指引我们。
周克希(2020)
很少人能真正找到自己想要什么,更少人敢于为之放弃
己经献身的事业、已经下定的决心。再漫长的人生也不过是星空中的一瞬,即便你知道如何开始,也不知道该怎样结束。我们致敬他,在字句间体会,自己的热爱和生命的本质,在具体而又无尽的取舍中荻得自由。
董秀玉(2019)
1956 年,年仅 15 岁的董秀玉“稀里糊涂又欢欢喜喜地考进了人民出版社”,她没想到,自己一干就是 62 年。她有一个非常清晰和坚定的行业认知,即好的图书一定是有思想的图书。而探索真理的工作,绝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正如颁奖者戴锦华所说,“和董老师的生命在偶然之中碰撞的时刻,所有的那些时刻,向我们展示了何为长者,何为榜样,何为先行人,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我们到今天仍然想去追逐而不能到达的胸襟、力度、能力和境界。”
黄灿然(2018)
从香港到洞背,他始终在不宽裕的生活里,拥抱最宽阔的世界;把最伟大的思想翻译成中文把最细微的我日常写成诗歌;我们致敬他,也致敬他所歌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