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文学节 提名名单
第八届文学节 提名名单
陈希颖
明室
陈希颖创办的明室,始终坚持以书籍为读者提供“观看”一切的方法,涉猎社科、文学、艺术等领域。明室推出的系列新书,在市场上形成合力,在社会上形成了相互回应的声浪,背后是编辑在性别等社会议题领域的长期耕耘。她通过自己做出的书让我们看到,每一本书都不是孤立的个体——它来自它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并且会重新构造和指引它们。
邹荣 任绪军
拜德雅
“拜德雅”一词出自古希腊语,大意为“教化”,在邹荣和任绪军的带领下,这个独立的出版品牌,持续为国内读者引荐世界前沿的理论成果,也推出尼采、拉康、福柯、德勒兹等学者的导读系列,在喧哗的众声中,为人文社科出版开辟出一条自己的小路。他们以 “农民耕作”式的具体劳动,支撑着高而远的编辑理想,以书为阶梯,把思想世界的潮声,再次引入此地读者的生活。
郑科鹏
新经典·九月
从完成翻译文本的高质量编校,到找出外版图书进入本土市场的准确路径,郑科鹏编辑的《毫无意义:伍迪·艾伦自传》《下沉年代》《活山》都是近几年来获得成功的国外非虚构作品,得到了知识界和读者的普遍认可。从文艺青年成长为专业的图书编辑,真正做出读者喜爱、需要的书,他的经历让我们看到,出版这个行业是如何持续地影响和滋养一个人。
杨朗
世纪文景
比起一本书的编辑出版,在今天,让一本书被更多的人听到、看见,是同样重要的工作。这正是杨朗的日常,不靠生硬的吆喝,而是对书的妥帖理解,她建立起读者对出版方的信任,成为我们走进一本书的最佳把手。这需要长久的热情——对书的热情,与人交流的热情——用一次次的互动,帮助作家孤独的创作与更多人相拥。
王琢
上海译文出版社
能让一本书适时地出现在目标读者的注意力范围,越来越成为难事。营销编辑对一本书做出的贡献,应该得到重视。王琢的努力就是一个例子,她的工作让我们得以跟随“译文纪实”系列的作品,结识世界上最好的一批非虚构作者,越来越深入地反思环保、医疗、教育、性别、老龄化等社会议题,也据此更加深切地理解自己身处的现实。